喜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马振仁荣获全国第四届“当代艺匠”殊荣
4月25日,第四届寻找《当代艺匠》公益活动入选者揭晓仪式在第三届中国文化遗产(南京)大会期间举行,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民协副主席马振仁带着他的“大原建筑”和来自全国的程永茂、杜德贵、苏琴等12位长期工作在园林古建行业一线的匠人成功入选第四届“当代艺匠”。
入选者名单如下
(排名不分先后)
程永茂
杜德贵
苏 琴
林琼辉
常天平
马振仁
张根汉
胡新开
林秋移
顾建林
郭祥军
方惠雄
寻找《当代艺匠》公益活动是由中国民协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发起的的一项年度公益活动,旨在宣传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园林古建匠人,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度,以传承工匠精神,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来源:建筑与园林艺术)
飞檐翘角 雕梁画栋
这些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艺术元素
真是美轮美奂
让人赞叹不已
马振仁与中国传统建筑之间的故事
在固原市东岳山脚下,有一个大原古建筑技艺传承基地,里面陈列着各种仿古建筑模型,这些模型是按照国内有名的古建筑缩小比例制作的。为了让参观的人真切感受古建筑营造之美,部分模型采用剖面展示,可以清楚地看到框架结构。模型中还有泥塑的小人,有锯木头的,打地基的,夯土的,还有办动土仪式的,描绘了古代工匠建房的过程,生动有趣,这些“手艺”就是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自清代至今,技艺传承已经有一百二十多年了,经历了五代人的传承。
古建筑营造技艺有八大作,“木瓦土石扎、油漆彩画糊”。固原传统建筑是六盘山地区乃至西北地区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是研究六盘山地区民间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第三代传承人,马振仁一边摸索着前辈的匠心巧思,一边担负起传承的责任。从师父崔仁、到马振仁,再到徒弟胡伟容,他们走访民间,对古建筑进行实地丈量,收集了固原大量传统建筑资料,并从2008年开始制作,已经积累了12大类共1000余件展品,基本涵盖了建筑营造及木作技艺的所有内容,从工具、构件到建筑应有尽有,既可以看到六盘山区的民俗建筑,还有大型官式建筑,从开工备料到建筑落成的过程都一一在大原古建筑传承基地呈现。2008年至今,马振仁建立了“大原古建筑技艺传承基地”“传统建筑技艺陈列室”“大原古建扶贫就业工坊”等,先后被宁夏文化和旅游厅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传承基地”“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作品“固原古建筑”系列,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垂花门笔筒”在参加中国文化周“发现中国—宁夏非遗”活动中,被中国驻贝宁大使馆收藏;“拱木房、安架房、趄厦房”被国家非遗馆收藏;《五檩四房》被宁夏档案馆收藏;连续多次荣获宁夏非遗创意大赛一等奖。代表性工程:固原城隍庙文物修缮工程和固原文澜阁墩台抢险加固工程于2019年和2020年分别荣获中国文物保护示范工程。多年来,马振仁积极与教育、残联、工会、民政、劳动就业保障、文化旅游、文联等部门合作,通过“非遗进校院”“非遗进劳务培训机构”“非遗进景区”“非遗进商圈”等系列公益活动,让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